【#延遲滿足(上)-一定要現在嗎?】

#Ally治療師 跟 #恬兒治療師 要來跟大家聊聊
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「棉花糖實驗」(Marshmallow Experiment)!!!
 
很多爸爸媽媽在寶寶哭的時候,會很掙扎到底要不要馬上抱他、安撫他?
有聽過一種說法,讓寶寶等一下~他漸漸就會發展出能「稍等一下」的能力
不過……
這…是…真…的…嗎…???
 
 
這次提供簡單的圖文懶人包!!!
讓大家了解這個實驗的意義,還有讓孩子真正學會延遲滿足,我們到底需要做什麼呢?
趕快來看看吧

#延遲滿足 #現在抱 #等一下抱 #你怎麼看

你可能曾經聽過「棉花糖實驗」(Marshmallow Experiment),
這是由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1960年代所提出的,
目的是為了要說明延遲滿足理論(Delayed Gratification)。

實驗的過程是發給4~5歲的孩子一顆棉花糖,
和孩子約定好如果大人不在的15分鐘,
孩子可以忍耐不把糖吃掉,就會再獲得一顆糖,
但如果先吃掉了,就沒有第二顆了~

在經過30年的追蹤研究,
願意忍耐一下等大人回來的孩子,
在大學入學考試分數比較高、肥胖可能性較低、處理壓力和社交技巧相對較好。
這是為什麼呢?
真的是因為這些孩子天生自制力比較好,所以在追蹤研究中有相對優秀的表現嗎?

在實驗中乍看之下,
很多人會認為延遲滿足需求,好像可以訓練到孩子的自制力。
我們有時候也會聽到一些人說
「小孩不能太常抱著,會習慣啦~」
「哭就讓他哭阿!不然他會以為哭就有用欸!」


這…是真的嗎?

 這時,有些人甚至會開始想~
我是不是別總是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,就可以訓練孩子有延遲滿足能力?
因而會「刻意的等一下」再滿足孩子的需求,進而讓孩子學會等待、自律?

我們都贊成,擁有自制能力其實也是成功的關鍵。
透過後天的教養,
讓我們的大腦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、慾望、衝動,
而”成熟的前額葉“讓我們在可以有效的管理的我們的行為。

 但~自制力、等待的能力,並不是刻意讓他等就能訓練出來的!
延遲滿足的能力的根本:
是孩子還在嬰兒時期是否擁有足夠的信任、安全感,
當照顧者可以及時回應和滿足寶寶,
寶寶相信自己的需求會被滿足、產生信任感,
擁有安全感後,就比較不會有「過度迫切」需要即時得到回應和滿足。

我們可以做的是:在嬰兒時期,滿足需求,給予安全感
當寶寶因為飢餓、尿布濕、不舒服而哭,
能夠得到即時的回應,就越容易對環境產生信任,
他會知道自己是可以表達需求,而且會得到相應的回應的,寶寶就能比較安心的等待回應,
但若在嬰兒時期被刻意延遲回應,會比較常暴露在「得不到」的恐懼裡,
在成長過程中,可能就會因為害怕得不到,而在有需求時反而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要求馬上得到。

下次,
當你的寶寶正哭著想找你抱抱的時候,
請別吝嗇!也別猶豫!


趕快給他一個大大的~溫暖的~擁抱吧!!!

下集~我們要來告訴大家,如何教導大一點的孩子”等一下”!!!

請大家持續關注喲!

#延遲滿足
#職能治療
#棉花糖實驗

0
返回頂端
240822正式課表_板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