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孩子啊~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!】Part.1 2020-05-27 2020-07-01 【孩子啊~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!】Part.1 孩子在成長階段很常會遇到『搶奪玩具』的狀況劇~ 拿了別人的玩具造成衝突, 甚至演變成有理說不清的搶玩具大戰! 爸爸媽媽們有時也很苦惱, 不是剛剛才說講清楚那是別人的不可以拿嗎? 怎麼會這樣『偷』別人的東西呢? 其實~ 孩子常常是分不清『擅自拿』就像是偷的概念, 在孩子小小的世界裡,他們還依照慾望和本能去行動, 很多行為還不這麼合乎社會的規範, 這時需要大人慢慢的引導, 讓孩子漸漸社會化,才能有適當合宜的行為表現呦! 今天#Ally治療師和#恬兒治療師 就來解析一下「不擅自拿別人東西」的學問吧~ 孩子要學會「不拿走別人的東西」 這牽涉到『物權概念、道德觀發展、自我控制能力』! 物權概念的建立 物權概念讓孩子有自主的意識,也幫助孩子了解要維護自己的權力和物品,並尊重別人的物品。 分得清楚「你的、我的、別人的」👉孩子一開始會先學會「我的」,在大人引導下漸漸學會分辨「我的」和「不是我的」,再之後才會懂得「誰誰誰的」,如:這是媽媽的。 孩子到4歲左右,才會慢慢建立起物權的概念,起初他會先了解「我的東西別人不能拿」,當角色相反時,孩子不見得了解「物品有自己的主人,不能隨便拿」。 道德觀的發展,決定孩子的行為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當中: 無律期(0~4歲)👉 這時候他們自我中心強、對規範似懂非懂的,行為大多出自本能,就會常常出現「我想要我就要拿」的行為。 他律期(4~8歲)👉 孩子所了解的規則是很固化沒有彈性的,他們會很極端的去評價好壞,孩子會依照行為的「後果」去決定做出什麼行為,像是拿了別人的東西之後,「要去道歉」,我不喜歡去道歉,所以不拿。 自律期(8~12歲)👉 這時孩子可以了解規則是人訂的、是可以改變的,他們的行為不再只是依照後果,也會和原先的「意圖」有關,像是那不是我的東西,我去「跟他借借看」。 內在衝動,勝過自我控制能力 除了孩子道德觀發展的階段外,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許多學齡前的孩子即使有了物權概念,也知道不是自己的、不能拿,但偶爾還是會出現拿別人東西的行為,甚至到中大班都還有可能出現喔! 自我控制能力是「後天習得」且「需要練習的」,孩子常常因為物品很吸引他,內在衝動壓過了後天才習得但還不夠成熟的自我控制力,就產生了明明知道,卻還是做了的狀況。 以上這三點是缺一不可,且都會漸漸發展的!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教導孩子這些概念, 並且依照他們的年齡給予適當的規範, 慢慢幫助孩子成為社會化的成熟人喔! 下集我們會來分享要告訴大家, 如何引導『不擅自拿別人的東西』的小撇步~ 請持續關注喔!!! 加入恬兒治療師粉絲團 獲得最新育兒知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