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們要來分享的,主要是如何「引導孩子在能力範圍內,為自己做的事負責」。
它指的就是「各人造業,各人擔」啦!例如把飯打翻了,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收拾掉落的飯菜;貪玩而把衣服弄得髒兮兮的話,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在清洗衣服的過程;把同學弄痛、弄哭了,我們則可以引導孩子去安慰對方。不過要記得是在「能力範圍內」引導孩子喔!例如1歲半的孩子把飯菜翻倒在地上,我們可以引導他把大塊的食物撿起來,但如果想引導他把地板收拾到完全乾淨,就會讓場面更混亂了XD
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,會比較好呢?試想一下,如果你在孩子把飯打翻、或把衣服弄髒時,請他去罰站,然後自己默默把地板收拾好、把衣服洗好了,他能理解收拾與清潔,是件麻煩的事嗎?反之,如果讓孩子參與在收拾與清潔的過程,他就會明白,如果我把東西弄髒弄亂了,我是需要自己負責還原的,而這個過程並不好玩,幫忙我的人也會覺得累,重複幾次之後,孩子就會逐漸明白為何不能這樣做,而減少這些行為了。而且,在同理心尚未發展成熟的階段,像這樣透過具體操作去引導孩子,也會幫助孩子越來越能體會大人的感受喔!
讓孩子為自己做的事去負責,也可以讓孩子練習自主控制行為,不會因為旁邊沒大人拿著棍子、或沒人盯著,就隨便亂來。因為他在想亂來的同時,會想到等一下如果這麼做,又要自己去善後,因著考量到後果,而決定克制住自己的行為。
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,我們也要隨時確認,自己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現階段的發展,以免錯怪孩子,給孩子過多的壓力,例如有的孩子小一了還會尿床,其實是因為喚醒中樞還尚未成熟,並不是故意的;有的孩子容易打破碗是因為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全,其實不適合讓他使用陶瓷的碗…等。像這類狀況就更不適合用責罵、罰站等方式處罰孩子了,除了滿滿的委屈與羞愧感之外,很難為孩子帶來什麼幫助。
當然,以上提到的這些,也有不少人的情況是,原則都理解,但就是做不到。最近偶爾會在爸媽社團中看到一句kuso的話:「我當年打你,不是為了你好,而是為了我自己啊!」意思就是爸媽打小孩的理由,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矯正行為,主要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。這段話很幽默,但在某些時刻也可能是爸媽的真心話。確實,有時我們打罵孩子,並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,而是情緒不小心失控了。如果你在引導孩子時,主要是卡在自己的情緒,也想了解更多關於調適情緒、育兒壓力的方法,可以參考【0-2歲父母必修課】E部分_父母壓力調適,有詳細的說明喔!
當然今天介紹的這個方法,若搭配剝奪正增強、隔離暫停,效果會更好,如果大家想要知道其他方法怎麼用,歡迎留言告訴我們,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