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旦孩子出手打人,大人勢必得處理這個行為,但處理的過程常容易導致重點都停在大人「責罵」或「處罰」、小孩「生氣」或「哭泣」的循環中,弄得大人小孩都生氣,而無法把重點放在後續的引導處理。所以學會觀察出孩子要打人咬人的前兆,並且在孩子出手前預防行為的發生,是很重要的訣竅,預防後可以立即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。
我的孩子會咬人、打人!治療師傳授破解9招式
我的孩子會咬人、打人! 治療師傳授破解9招式
【黃暐恬/台大醫院 早療中心 兒童職能治療師】
如果要知道怎麼引導、破解、消除小孩咬人、丟東西、在地上打滾哭鬧等不適切的行為,就必須先了解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,才能更有效率地處理。故閱讀以下內容之前,請務必先閱讀〈我的孩子會打人、咬人?為什麼?〉──這篇文章恬兒為具有相同困擾的家長,分析了臨床案例中的各種原因。
孩子的行為不會無緣無故發生,其背後都有一定的原因,所以破解之道就必須依據造成的原因而略有不同。以下分成「需求不被允許」以及「想和對方玩耍」兩個原因,來分享恬兒治療師在臨床經驗中的秘訣。
註:可搭配所附的「破解流程圖」,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狀況的處理路徑。
原因一 「需求不被允許而生氣」
破解第一式 事前預防,避焦點轉移
如何觀察打人、咬人的前兆?
前面提到孩子會有打人咬人丟東西等行為,多半是因為有自己的想法需求,但不被大人允許。令孩子生氣的事件通常就是「起因」,接著是孩子生氣後打人咬人的「行為前兆」,例如:孩子轉向大人,手正要舉起或嘴巴向大人靠近,表情明顯轉變、呼吸急促、大叫等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前兆行為,爸媽可以在幾次事件發生前,觀察出自己孩子的行為模式──孩子在出手前,總是會先做些甚麼?
冷靜巧妙地閃躲、阻擋躲孩子的攻擊
學會觀察前兆後,就可以為自己爭取阻擋的機會,不讓孩子真的打到、咬到人。但阻擋也有訣竅,須避免用拉扯、以牙還牙的方式,以免最後演變成大人小孩打成一片。關鍵就是孩子準備咬人時,應冷靜、不帶任何情緒地伸出手「擋住」孩子打人的手;而孩子咬人時,則應伸手撐住孩子的肩膀,讓孩子和你保持一點距離而不被咬到。
若沒有成功預防,已經被孩子攻擊到一次,就必須要避免孩子成功地第二次攻擊,且注意自己的言語內容不要再激起孩子的情緒,例如:「你再打試試看!」聽到這樣的話,通常孩子就會真的再攻擊第二次。
「冷靜阻擋」這個訣竅,可以避免再挑起孩子更大的負面情緒,也讓大人的怒火減少。不但讓雙方可以情緒較平靜地進行之後的引導處置,也避免讓孩子誤會並解讀成:「爸媽生氣,所以打我,而我之後生氣,也要用這個方法」。
破解第二式 說出孩子的情緒=同理孩子+引導表達
既然我們知道孩子不是故意使壞、不乖,而是有負面情緒無法快速用適當方式表達,大人可以先用平穩的語氣來幫忙孩子把生氣的事情陳述出來,例如:「怎麼啦?因為不能吃餅乾,所以很生氣,對不對?」不用急著去指正孩子。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接收到:「爸媽知道我很生氣這個。對!我就是生氣這個!」而有著被同理的感覺,這可有助於孩子的情緒較快平穩下來,有利於大人後續的引導。若這時爸媽回應的是:「有甚麼好生氣的!幹嘛咬人!」往往只會讓孩子更加生氣。
另外說出孩子情緒的同時,也等於在引導孩子正確的口語表達內容,讓孩子更加認識自己的情緒,就算當時孩子的口語能力還不足以跟著仿說,但長時間下來,孩子還是會在無形中吸收,進而模仿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。
破解第三式 保持情緒平穩來回應孩子
若孩子還是打、咬了大人,必須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適切、沒有效果,以及被大人喜歡的行為為何,再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表達方式。堅定、嚴肅的語氣和表情,再搭配平穩的情緒才是關鍵,而不是用大聲責罵、威嚇的語氣來讓孩子害怕,否則當下就算孩子停止行為,也只是因害怕而暫時不做,之後在責罵他的大人不在現場時,仍會再度出現這些行為。
大人可以試試看這樣說:「很生氣對不對?但打我我會痛痛,我不喜歡你這樣做。我覺得好好說、不打人的小孩才棒,XXX是不是因為吃不到餅乾很生氣呢?」多半家長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,但往往卻忽略要讓孩子知道「那我該怎麼做」,所以告知孩子,大人期待、喜愛的行為是甚麼,以及讓孩子有機會嘗試正確的表達方式,才是更重要的步驟。
想想,大人回答:「不可以打我!你這樣不乖、很壞!你要用說的啊!講不聽,等一下要被我打了!讓你知道打我我會痛!」若你是小孩,你聽了會怎麼回應呢?
破解第四式 引導孩子該如何表達情緒才是重點
前面提到,很多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行為,多半是因為無法用口語來完整表達情緒。若大人只是一味地想制止,卻沒有教孩子該怎麼做,等到下一次事件發生,孩子情緒一樣沒有別的出口,就仍舊會出現這類行為。甚至因為被嚴厲制止過,而出現其他更劇烈的表達方式,例如:丟東西、地上打滾哭鬧、踢人等。
在引導孩子用正確方式表達時,必須要注意孩子的語言程度,像是孩子表達的句子字數長度、能否理解問句等,以便讓孩子能夠成功仿說,或以回答的方式來作為表達。例如,爸媽可以嘗試說:「我要玩車車」、「玩具不見了」、「不能看電視,生氣!」來讓孩子仿說。
若孩子不太能說句子,也可用提問的方式,讓孩子透過回答來表達,例如:「是不是不能吃餅乾,很生氣?」讓孩子來回答「是」,或是透過手勢動作來表達,像是點頭、指物。
破解第五式 情緒冷靜才能有效溝通
孩子還是生氣,是因為他需要時間冷靜,而有些爸媽會覺得:「我都和他好好講了,但他都不聽,還更生氣,根本得寸進尺!」但其實處理情緒行為問題不能求快,需要給孩子冷靜情緒的時間。孩子還是哭鬧生氣,有時只是因為他還需要時間來調整情緒。
當孩子激動時,大人說甚麼,根本聽不進去、無法接受和思考;而大人也容易因此跟著情緒激動,所用的言詞、語氣常常就只是情緒宣洩,無法理性引導孩子,反而更激起孩子更大的情緒,如此所有的溝通都是無效的。
如何幫助孩子冷靜
想讓孩子冷靜,並不是大人一走了之就可以,如此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大人丟下他,所以必須先向孩子說明如何才是情緒冷靜,以及冷靜之後才能得到大人的幫助。大人可以試著這樣溝通:「媽媽會等你不打人、不生氣的時候,我們再一起想辦法,你先自己在這裡把生氣趕走,好了跟媽媽說」。
破解第六式 讓事件有合理的結局
若孩子原先的要求是合理的,只是一開始表達方式不適切,則必須要在引導孩子做出正確表達方式後,再答應、滿足孩子的要求,且可針對孩子剛剛正確的表達行為給予肯定,例如:「喔~原來你是想要那台車子,用說的我就知道了,那我和你一起去跟哥哥說」、「這次用講的真棒,這樣媽媽就知道怎麼幫你了」,讓孩子未來更能用正確的表達方式,來取代打人、咬人等不合適的行為。
若孩子的要求是不能被允許的,家長不能只是告知孩子「不能、不行」,解釋被拒絕的原因更不可少,如此才能讓孩子從經驗中理解並學習判斷自己要求的合理性。
會有爸媽問我,那如果孩子都好好表達了,大人拒絕時會不會讓他更生氣呢?其實被拒絕後的挫折處理,也是孩子要學習的情緒課題,爸媽可以藉此機會帶著孩子學習被拒絕後的解決方案,例如:「我們先來玩球,等姐姐不玩小熊以後,我們再來玩」。畢竟學習是需要時間的,若孩子當下無法接受別的選擇,則可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例如:將孩子帶離現場,較能脫離當下的情緒。
原因二 「想和對方玩耍而生氣」
面對這種情況的處理原則,大體上和原因一「需求不被允許而生氣」相同。一樣先說出孩子的想法情緒,對孩子傳達同理,若孩子不理解,再告知此行為不被喜歡的原因,並引導孩子用正確的遊戲方式,例如:「你想要和媽媽玩對不對?但是咬我會痛,我不想這樣玩」、「你可以拿小汽車或球球給媽媽,讓媽媽知道你想要玩哪一樣」。
除了通用原則,還有一些秘訣不可少:
破解第七式 仍要事前預防,避免成為孩子吸引大人的方式
雖然孩子出現這類行為後,大人會引導孩子,但也可能讓孩子習慣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大人關注,故同破解招數第一式,最好仍先事前預防,盡量不讓孩子真正做出咬人、打人的行為。
破解第八式 勿出現過大反應,以免增強孩子的錯誤行為
當孩子用咬、打等方式和大人玩、觀察大人反應時,若大人的反應過大,例如:「啊!很痛耶!」,或作勢閃躲,都可能更讓孩子覺得好玩,或是覺得得到大人的注意,所以平靜的情緒,加上溫和而堅定的語氣,才是回應的訣竅。
破解第九式 離開現場,讓孩子知道你的原則
有時大人在引導孩子之後,孩子還是會想繼續嘗試、挑戰,此時建議爸媽可以離開現場,讓孩子先脫離當下的情境氣氛,並在離開前,向孩子重申你的原則,並提示孩子有更好的解決方式。爸媽可以語氣堅定的這樣和孩子說:「我不想要這樣玩,等你想要玩別的玩具時,像是車車和球都可以,再來找媽媽」。
若孩子後來情緒平穩,沒有主動來邀請爸媽,也建議爸媽可以主動詢問孩子,讓孩子最後能連結到正確的行為結果,以透過這樣的經驗學習「不需要用咬、打,也可以和爸媽玩、得到爸媽的注意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