🤦♀️「老師,我家寶寶看到什麼東西都要拿來塞嘴巴,他是在玩嗎?」🤷「老師,我們家大寶都不玩扮家家酒,這樣正常嗎?」🙍♂️「老師,大寶玩積木時都在蓋房子,但小寶拿到積木就一直敲敲打打、搞破壞,怎麼差這麼多!」
玩遊戲,是孩子最重要的職能活動之一!寶寶到處按按鈕是在玩,疊積木是在玩,扮家家酒是在玩,鬼抓人、一二三木頭人也是在玩。這麼多不同的情境都算是玩,那到底遊戲有哪些種類呢?
之前我們有以社會互動的角度,跟大家分享過不同階段孩子的遊戲型式,也就是👉獨立遊戲、平行遊戲、聯合遊戲、合作遊戲👈文章傳送門▶ https://kid-pro.com/encyclopedia-play/
今天呢~星星和恬兒治療師要以另一個角度,跟大家分享遊戲有哪些種類喔~
根據學者史密蘭斯基(Smilansky)的理論,如果以認知的角度切入,大致可分為
指的是簡單、重複的肌肉活動,包含使用或沒有使用玩具。像是跑、跳、踢、搖晃玩具等等。這個通常是最早出現的,尤其常見於0-2歲的寶寶。
有目的的遊戲與使用玩具,並做成某物品,像是美術拼貼畫、疊積木、堆沙堡等等。通從2歲以後開始出現,且會持續至兒童中期,甚至是青少年期。隨著年齡的成長,兒童會以更抽象的方式進行建構式遊戲,甚至發展成藝術能力。
指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,或關於行動和情境的假裝,例如:扮家家酒、把木棍當馬騎、假裝搭公車等。一般來說,象徵性遊戲指的就是這個喔!孩子會藉由「假裝」來進行想像遊戲。這個遊戲型式在孩子1-2歲間出現,並在5歲達到高峰。
包括一些訂好規則,需互相遵守的遊戲,像是籃球、下棋、大風吹等。通常孩子在上小學後,就漸漸以規則性遊戲為主啦!而且規則會越來越複雜喔~
所以說孩子小時候看起來毫無意義的重複按按鈕,
其實也是在遊戲呀XD
隨著孩子的成長,遊戲的型式會不斷改變,
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玩具,被不同年紀的小朋友拿到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玩法啦~
(小的永遠搞破壞 !? 😱)
看完文章,有沒有比較能理解你家的孩子了呢?